時間:2009-12-22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大棗
大棗自古以來就是藥食兩用之佳品。大棗營養(yǎng)豐富,含有多種,尤其是維生素C含量位居果品之前茅,國外對大棗有“天然維生素丸”的美譽,我國民間亦有“一日吃三棗,終身不顯老”,“一日十個棗,醫(yī)生不用找”之說。
認為,大棗具有補中益 氣,養(yǎng)血安神,緩和藥性等作用。常用劑量為10~30克。常用:
紅棗木耳冰糖羹
紅棗30克,黑木耳15克,冰糖適量。先將黑木耳、紅棗溫水泡發(fā)洗凈,同放于砂鍋中,注入清水600毫升,煮至400毫升,加入冰糖煮溶。分1~2次趁溫食棗和木耳,喝湯。連服5~6天。
功效及適應證。補氣養(yǎng)血。適用于脾虛倦怠乏力,血虛萎黃及婦女臟躁、神志不安等證,臨床可用于再生障礙性貧血、動脈硬化、眼底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痔瘡出血等。
紅棗糯米粥
紅棗30克, 糯米100克,紅糖適量。將糯米淘洗干凈,放于鍋中,加水適量,燒開后,將紅棗(去核)放入,慢熬至粥將成時,下適量紅糖,熬至糖溶粥成。分1~2次空腹服。
功效及適應證。益氣健脾,固表止汗。適用于老年人病后身體虛弱或脾虛食少,大便溏薄,體倦乏力,氣虛自汗。臨床又常用于過敏性紫癜、病后體弱、營養(yǎng)不良等證。
紅棗太子湯
紅棗30克,太子參15克,五味子3克,這三味藥加水300毫升,煎半小時后倒出,再同樣煎一次,兩次藥液混合,去渣,加入適量紅糖再煎至糖溶,分2~3次服。
功效及適應證。補氣生津,斂陰止汗。適用于氣虛津傷,虛熱汗多,心悸失眠等證,尤其適用于小兒體弱多汗之證。
注意事項 大棗久食易助濕熱,生蟲損齒,故濕盛所致的脘腹脹滿,食積,蟲積,齲齒作痛,以及痰熱咳嗽者,均應忌服。
人參
人參是公認治虛勞內(nèi)傷的第一要藥,能夠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按其生長環(huán)境,人參可分為野山參和園參。野山參滋補力峻猛,主要用于挽救元氣虛衰、脈微欲絕之脫證,F(xiàn)代常用于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急診所用。平時家庭常備園參即可。
按加工不同,常見的參種和功效如下:紅參藥性偏溫,適用于氣虛和陽氣不足而畏寒者;生曬參性較平和,不溫不燥,最擅補氣生津,常用于氣虛乏力伴有口渴津少的氣陰不足者;糖參(白參)與生曬參功效相近,但藥力較弱;參須雖補力較弱,但價格低廉是其所長。
人參的常用量是3~10克。日常生活中,也常選用黨參和太子參代替人參,也具有補氣生津的作用,但因其功效弱,劑量常用15~20克。常用藥膳:
人參烏雞湯
人參切片10克,烏骨雞1只,調(diào)味品適量。人參片裝入雞腹內(nèi),用砂鍋燉至雞肉爛熟即可。食雞肉飲湯。
功效及適應證:益氣養(yǎng)血,補腎益精。適用于年老體弱、氣血兩虛而見虛損羸弱、倦怠乏力、氣短喘促、心悸頭暈、食少納呆等,女性還可見月經(jīng)量多色淡。
參棗米飯
人參3克,大棗20克,糯米250克,白糖適量。先將人參、紅棗放入瓷盆泡發(fā),再將參、棗置砂鍋煮30分鐘以上,撈出參、棗,藥液待用。糯米置于碗中,隔水蒸熟后扣于盤中,此時將參棗擺放于米飯上,藥液加白糖濃煎后,倒在擺放好的參棗米飯上。
功效及適應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適用于脾胃氣虛見形體瘦弱、倦怠乏力、氣短自汗、食少便溏、心悸失眠、肢體浮腫等證。
人參胡桃湯
人參3克,胡桃肉10克。二者水煎,用武火燒沸后轉(zhuǎn)用文火煮1小時。代茶飲用。
功效及適應證:補肺腎,止喘咳。適用于肺腎兩虛,虛寒喘咳,氣短喘促,不耐勞累,面色萎黃等證。
注意事項 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禁用,常見如咳嗽伴痰多,舌苔厚膩,大便秘結,高熱不退等等。服用人參時不宜喝濃茶、不吃生蘿卜,以免影響藥效。如食后腹脹不適,可停食人參同時少吃些煮蘿卜。
購買及儲藏避免選購硫磺過度漂白的人參。人參不宜久藏,宜放入防潮木箱、干燥處存放,以免發(fā)霉生蟲。
(實習編輯:黃艷玲)
內(nèi)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huán)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jīng)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養(yǎng)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fā)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皮膚偏方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fā)方(38) 白發(fā)方(70) 黃褐斑方(45) |
腫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兒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jīng)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婦科偏方 |
月經(jīng)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chǎn)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關于我們 | 打賞支持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yī)生診斷及醫(yī)療為準。 ┊ 如有轉(zhuǎn)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wǎng)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