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醫(yī)藥代表、回扣等問題成為近期新聞的熱點,也引起了國家相當程度的關注,于是,政策、法規(guī)制度不斷出臺,但仔細一看,這都集中在西藥領域,中藥呢?
消費者何先生在京城某知名藥店配完藥后,發(fā)現(xiàn)所買的10服藥無一例外缺斤短兩,最多的1服竟然差出了40多克,非但如此,每服藥竟然都短了同一味藥。
專家說,是藥三分毒,所以中醫(yī)筆下會出現(xiàn)3.5克、0.5克的劑量,但這種一絲不茍的藥方到了藥房的手里竟能差出幾十克,因為他們覺得“多吃少吃沒關系”。
在不斷高漲的“中藥產業(yè)現(xiàn)代化”的呼聲中,我們發(fā)現(xiàn)該現(xiàn)代化的不僅是生產設備、生產工藝更有管理制度和從業(yè)人員的素質。
人命關天,不僅是西藥,中藥也一樣。
售貨員:中藥多吃、少吃沒關系
走進北京前門大街一家老中藥鋪,記者還以為自己進了集貿市場。“高血壓不高,頭痛不再痛!”———這是賣“平壓散”。“風濕酸痛有良藥,免費治用獻愛心!”———這是說“酸痛靈”,還有什么“小護士血壓計”……那一字排開的一溜小桌后頭,一群“白大褂”爭先恐后地向我介紹著他們的新產品。
一位白大褂小姐熱情地招呼記者,“看看我們的新產品———DM治療儀吧!”這所謂的治療儀,據(jù)說可以起到“集針灸、推拿、按摩于一體”的作用。小姐不厭其煩地向記者介紹產品的效用、原理,說這玩意兒,無論是內臟疾病、神經痛、關節(jié)炎,還是高血壓、近視眼、便秘,基本上沒什么病是它不能治的,而且,“有效率在90%以上。”再一細問,白大褂哪兒是醫(yī)生,是廠家咨詢員!轉了大小好幾家藥店,情形大抵類似。到處有穿著白大褂的人物高坐店堂,儼然大夫,但一開口卻讓人聯(lián)想到地攤上的小販。
在長慶堂中醫(yī)藥房、保和藥房、南濟藥房門前記者攔住剛買完中藥的消費者,在記者的要求下消費者答應與記者同去超市電子秤實測所購買中草藥的重量,結果發(fā)現(xiàn)長慶堂藥房所售50克潘杏葉實測值55克,保和堂所售50克金銀花實測值60克,南濟堂所售50克野菊花實測值60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副在北京市中醫(yī)院開出的治療消化、飲食疾病的中藥處方中,我們測出消費者王先生在南慶堂購買的10副中藥每副藥所含重量各不相同,消費者藥方如下:南柴胡10克、黃芩5克、太子參15克、炙草6克、半夏10克、姜參10克、茯苓10克、白術10克、陳皮10克、砂仁6克、厚樸15克、芷殼10克、草山楂10克、連翹15克、深薏米15克,合計每副重量應為157克,但實測值為150克、160克、165克、148克、145克、160克 、162克、158克、161克、147克,按中藥調劑規(guī)定“每服藥重量偏差應在3%~5%之間”的規(guī)定,其中的5服藥超出規(guī)定。記者與王先生再次回到南濟堂藥店,在中藥部,找到了為王先生稱藥的售貨員。
問:這藥是在您這兒買的,剛才我們在外面量了一下,發(fā)現(xiàn)有幾服藥的重量不符合。(隨即王先生將重量不符的中藥以及測量的數(shù)據(jù)出示給售貨員,售貨員再次稱量)
答:我給您重新包藥。
問:如果不是我出門又測了一遍,回家給病人喝不是出大問題了嗎?
答:對不起,我給您重新包藥。
問:你們是不是經常發(fā)生這樣的問題?
答:一般不會,再說中藥的藥性慢,多一點少一點不會出太大問題,到現(xiàn)在我們還沒碰上一位像您這么較真的。
王先生隨即提出要見藥房主管,售貨員說領導不在,值班的負責人剛好有事出門,不知道何時才能回來,在等了近1個小時之后,王先生只好帶著重新包好的藥離開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