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0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黃連 (《本經(jīng)》)
【異名】王連(《本經(jīng)》),災連(《藥性論》)。
【藥理作用】
抗微生物及抗原蟲作用㈠細菌:體外試驗證明,黃連或小檗堿對溶血性鏈球菌、腦膜炎球菌、肺炎雙球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皆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痢疾桿菌、白喉桿菌、枯草桿菌、綠色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對肺炎桿菌、百日咳桿菌、鼠疫桿菌、布氏桿菌、破傷風桿菌、產(chǎn)氣莢膜桿菌、結(jié)核桿菌等亦有效;對變形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則作用較差,對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則幾無作用。
由于實驗方法之不同,各家報告有些差異。
對痢疾桿菌,以舒氏痢疾桿菌的敏感度較高,其次弗氏、宋內(nèi)氏最差。
其作用等于或優(yōu)于磺胺而弱于鏈霉素及氯霉素。
黃連粗提取物與純小檗堿的抗菌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少數(shù)情況,對某種細菌的作用不完全一致的。
煎劑即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對鏈霉素、氯霉素、土霉素抗藥后,小檗堿仍有抗菌作用,也有報告,加用小檗堿可恢復腸道細菌對上述藥物的敏感性;在體外及體內(nèi)的試驗中,它與鏈霉素、磺胺對葡萄球菌還顯示有協(xié)同作用。
小檗堿與磺胺類藥物對痢疾桿菌同時發(fā)生抗藥性的菌株雖較多,但并無完全的交叉耐藥性。
在試管中對百日咳桿菌有顯著的抑菌作用,雖然其最低有效濃度高于鏈霉素與氯霉素,但其臨床療效至少不低于鏈霉素與氯霉素。
對白喉桿菌,體外有抑菌作用;但口服黃連,不能保護白喉桿菌對豚鼠的致死作用,也未能減輕或抑制局部反應的發(fā)生以及皮內(nèi)注射白喉毒素的局部反應。
對鳥型、牛型、人型結(jié)核桿菌皆有抑制作用。
由于所用培養(yǎng)基及菌株等條件的不同,其抑制作用有較為顯著的,也有不顯著的,一般遠不及對氨水楊酸。
體內(nèi)試驗,對接種結(jié)核桿菌的小鼠、家兔、豚鼠的療效均不十分顯著。
有人報告,1:2000小檗堿與結(jié)核菌在體外作用三日后,并不影響細菌對豚鼠的致病力,如作用14日后,則可使其致病力降低1/2。
其他微生物及原蟲:在雞胚試驗中,黃連對各型流感病毒、新城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試管中對十余種常見致病性真菌有廣泛而顯著的抑制。
對鉤端螺旋體,在試管中有相當強的殺滅作用,小檗堿在7。5微克/毫升,黃連水煎劑在1。9毫克/毫升時,即有顯著作用。
黃連煎劑及硫.酸小檗堿在體外及體內(nèi)均有抗阿米巴原蟲作用,體外試驗,其效力相當于依米丁的1/128,漢防己甲素的1/4;體內(nèi)試驗相當于漢防己甲素的1/16。
此外,尚有抗滴蟲、抗黑熱病原蟲、抗錐蟲、殺草履蟲等作用
【鑒別】
1、味連 藥材多數(shù)聚集成簇,常常彎曲,形如雞爪,習稱“雞爪連”,其單枝根莖長3-6厘米,直徑0。3-0。8厘米。表面粗糙,有不規(guī)則結(jié)節(jié)狀隆起,有須根及須根殘基。節(jié)間表面平滑如莖桿,習稱“過橋”。其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余的莖或葉柄。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zhì)硬,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呈放射狀排列,髓部有時中空。氣微,味極其苦。
雅連 藥材多為單枝、略呈圓柱形,形如“蠶狀”,微彎曲,長4-8厘米,直徑0。5-1厘米,“過橋”較長。頂端有少數(shù)殘基。以身干,粗壯,無須根,形如蠶者為佳品。
云連 藥材彎曲呈鉤狀,形如“蝎尾”,多為單枝,較細小。以干燥、條細、節(jié)多、須根少,色黃者為佳品。
2、取本品粗粉約1g,加乙醇10ml,加熱至沸騰,放冷,濾過。取濾液5 滴,加稀鹽酸1ml 與含氯石灰少量,即顯櫻紅色;另取濾液5 滴,加5% 沒食子酸乙醇溶液 2~3 滴,蒸干,趁熱加硫.酸數(shù)滴,即顯深綠色。
3、 取本品粉末50mg,加甲醇5ml ,加熱回流15分鐘,濾過。濾液補加甲醇使成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連對照藥材,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鹽酸小檗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0。5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異丙醇-甲醇-水(6:3:1。5:1。5:0。3) 為展開劑,置氨蒸氣飽和的展開缸內(nèi),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熒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一個黃色熒光斑點。
藥品網(wǎng)( www.ypw***),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內(nèi)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huán)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jīng)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養(yǎng)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fā)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皮膚偏方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fā)方(38) 白發(fā)方(70) 黃褐斑方(45) |
腫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兒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jīng)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婦科偏方 |
月經(jīng)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chǎn)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關于我們 | 打賞支持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yī)生診斷及醫(yī)療為準。 ┊ 如有轉(zhuǎn)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quán)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