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0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許多老廣州對中藥情有獨鐘,對“藥罐子”來說,服藥不分冬夏。中醫(yī)藥劑專家提醒,夏季天氣炎熱,藥材煎制、儲存都有別于其他季節(jié)。如果不加講究,辛苦熬制的中藥喝下去,藥效會打折扣,有些藥方夏天服用時還要采取“降燥”處理,以免滋補太過反傷身。
小貼士
煲藥要用涼開水 先大火再文火
水質(zhì)也會對藥性有一定影響。“煎藥最好使用純凈水,”鐘燕珠說,如果用自來水煎藥,缺點是自來水中漂白粉的氯味比較大,會導致口感不佳。
要去除自來水中漂白粉的氯味,不妨將自來水燒開冷卻后再用來煎藥,這樣會使湯劑的口感更好。自來水盛后靜放3~4小時,即上午煎的藥放到下午喝。
一些市民擔心煎藥時間過短煎不出“精華”。其實,煎藥時間要依藥材的性質(zhì)而定,久煎反而影響藥效。
熬制中藥時先用大火燒開,然后用文火慢慢煎煮。一般來說,桂子湯、連翹散等解表類的藥, 藥材煮沸后再煎15分鐘即可。治療類藥物例如活血化瘀類藥材的要半小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補益類藥材則需要40~50分鐘。
夏天泡藥材 別超半小時
藥材在煎煮之前泡一泡,可使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浸溶出,藥效會更佳。但浸泡應以多長時間為宜呢?“浸泡不夠的話,藥不容易煮透,但如果浸泡太久,藥材也容 易變質(zhì)!睆V東省中醫(yī)院藥學部鐘燕珠副主任中藥師指出,不同類的藥材浸泡時間不同。紅花、魚腥草等花草類的藥物,浸泡15~20分鐘即可。浙貝、淮山、法 半夏等根莖類的藥材,因富含淀粉,浸泡的時間則稍微長一些。一些動物類的藥材如烏蛇、土鱉蟲等也要浸泡半小時以上。
通常一個藥方會涵蓋 花草、根莖、動物類幾種藥材,因此浸泡則要采取“折中”原則,可先大致分類,兼顧大多數(shù)藥材的特性即可。如果按季節(jié)分,春秋季一般泡30~60分鐘,冬天 不要超過60分鐘,且應使用溫水浸泡。而夏天因天氣較熱,浸泡過久藥物更易變質(zhì),因此控制在30分鐘以內(nèi)即可。
天氣炎熱 存藥別超一個月
夏天高溫潮濕,藥材生蟲、受潮是常見問題,會令藥效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不能用。不少市民抱怨,家里收藏的人參、鹿茸等一些名貴的藥材隔不久就生蟲了呢?夏天要如何保存藥材?
鐘燕珠提醒,小包藥材放置在通風陰涼處即可,而新鮮藥材和蜈蚣、蟲類等動物類藥材要單獨包好放冰箱,以免與其他食物串味。蛤士蟆油即廣東人俗稱的“雪蛤膏”在夏季室溫中可能變質(zhì),需在冰箱冰凍室保存。
人參等可以用宣紙包好后放米缸內(nèi)保存,可以使藥品不發(fā)霉,不變質(zhì)。但是,夏季藥材保存最長不要超過一個月。
暑天吃補藥 喝點淡鹽水
有人認為,夏天天氣比較高,吃中藥容易“加把火”,導致上火不適。鐘燕珠指出,天氣變化與藥材本性無關(guān)。藥分寒、熱、溫、涼四性,一些清熱解火的藥非但不引起上火,還起到治療上火病癥的作用。
不過,夏天天氣燥熱,服用烏雞白鳳丸等滋補類藥物確實容易“上火”,此時可用淡鹽水送服,起到“降燥滅火”的作用。
夏天人們愛吃冷飲或者冰鎮(zhèn)瓜果、飲料,對服藥者來說,要注意避免和藥材相沖。例如虛底、寒底體質(zhì)的人如吃溫補藥物,要避免吃冷食,而熱底者如果在服用清熱解毒類藥材,再吃性質(zhì)寒涼的食物,就可能會“涼過頭”。
提醒:
中藥加熱 別用微波爐
夏季氣溫高,藥液保存也需注意。為了使藥材充分利用,人們通常習慣在頭煎后,將藥渣保存到晚上甚至次日,藥渣翻煎后服用!跋奶焖幵逡涀,別保存 藥渣,而要保存藥液!辩娧嘀檎f,一服藥通常一天煎兩次,夏天在煎藥時應在頭煎后,立刻加溫水煎第二次,以防藥渣變質(zhì)。
由于頭煎藥和二煎藥濃度不同,為保證藥力持續(xù),應將兩者混合后再均分成兩碗,將一碗放涼后,倒入保溫瓶,在室溫下保存,飲用時無需加熱。但對于感冒、腹痛等急癥來說,為了使藥物迅速起效,做法則是先喝頭煎藥,再翻煎藥渣,然后保存二煎藥。
鐘燕珠提醒,兒童、老人服藥應采取少量、多次原則,“小孩一次喝太多藥,會產(chǎn)生恐懼感,而老人如果有癌癥等疾病,喝藥比較困難。”她建議,可將兩煎藥混 合成多份保存。通常給三歲以下孩子煎藥,一天服用的藥量約為60~80毫升,可分成三次飲用。三至七歲一天喝100毫升藥液,七歲以上則控制在150毫 升。
如果因兩次服藥時間間隔較久,可將藥液盛入密閉的小容器,放進冰箱冷藏箱保存,到晚上再喝。保存容器可用玻璃、瓷或者不銹鋼制品,不宜用塑料、鐵、鋁制品!八幰寒斕旒瀹斕旌,不要放過夜。”
此外,從冰箱拿出來的藥液,一定要徹底加熱后再服用,以免引發(fā)腸胃不適。加熱時,應把藥液放入蒸鍋、電飯煲隔水蒸,而非用微波爐加熱。從醫(yī)院取回的代煎藥如果是在室溫保存,服用時放進70℃~80℃的熱水隔袋加熱即可,有條件最好放入蒸鍋隔水蒸。
無相關(guān)信息
內(nèi)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huán)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jīng)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養(yǎng)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fā)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皮膚偏方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fā)方(38) 白發(fā)方(70) 黃褐斑方(45) |
腫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兒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jīng)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婦科偏方 |
月經(jīng)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chǎn)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關(guān)于我們 | 打賞支持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yī)生診斷及醫(yī)療為準。 ┊ 如有轉(zhuǎn)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quán)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