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翻開千年歷史,酒香撲鼻而來。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出現酒器和釀酒遺址的證據。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就有很多關于酒的文章,后來還出現了一系列關于酒的故事。項羽以酒之名招待劉邦,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趙匡胤以一杯酒釋放兵權。 ……然后去唐宋時期無數的名詩酒詩。酒中有故事,酒中有故事。酒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
蘭亭宴(部分)酒之所以在歷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在古代,糧食緊缺,用糧食釀造的酒被視為五谷之精華。非常珍貴,只有在重大祭祀場合或慶典時才能享用。酒與中醫(yī)一直有著不解之緣。兩者相輔相成。就養(yǎng)生而言,可以說是最佳CP。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七賢集從醫(yī)到醫(yī),中醫(yī)分為酒
先秦之前,醫(yī)學的繁體字是“毉”。
醫(yī)學由兩部分組成:死亡和巫術。在古代,疾病大多取決于神靈是否保佑其康復,但巫師可以溝通人與天、人與神之間的關系,所以寫成“醫(yī)”,表明巫師是治愈疾病的人。 。 《離騷》、《淮南子》多次提到巫師治毒。因此,漢語中有巫醫(yī)一詞。
那么,后半段為何從《魔女》演變成了《你》呢? “酉”在古漢語中是“酒”的意思。酒的使用是巫術與醫(yī)學分離轉變的重要證據。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了“醫(yī)”與“醫(yī)”的關系:醫(yī)亦是醫(yī)生。死亡是一種不好的表現;醫(yī)學的本質就是這樣。從您那里獲取并釀造葡萄酒。酒是用來治療疾病的。 《周禮》中就有藥酒?梢姡跃茷樗,以藥為藥,逐步取代巫術是必然的。古代醫(yī)學詞也從“巫術”演變?yōu)?ldquo;你”,我們有醫(yī)學起源于酒的認識。醫(yī)學的出現直觀地反映出人們已經開始放棄利用巫術治療疾病的原始階段,逐漸采用酒等傳統(tǒng)中醫(yī)方法來保健、治療疾病,并逐漸走向科學化、規(guī)范化。
酒是百藥中藥力最強的一種
中醫(yī)認為,酒性溫,味甘、苦、辛,入心、肝、肺、胃經。能疏通血管,抵御寒氣,促進藥效。西晉《博物志》記載:從前,三人晨霧中行。一個在喝,一個滿了,另一個空了。餓者死,飽者病,飲酒者健。此酒有辟邪之功,勝于其他之物。人們相信,飲酒者可以抵御晨霧之邪,避免因酒而生病。中醫(yī)之所以喜歡用酒,是為了取其有益的藥性,直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漢書·食貨志》云:酒為良藥。一方面,在眾多藥物中,酒是最有效的;另一方面,酒也是最有效的。另一方面,酒可以提高其他藥物的療效。酒的分散性可以幫助藥物到達全身,使藥物理氣活血的功效更好的發(fā)揮,也可以使滋補藥物補而不滯。其次,酒有助于分離藥物的有效成分。中藥的多種成分均可溶于酒精。借助酒的這一特性,可以提取出許多藥物的有效成分。酒的藥用價值
古人不僅經常用酒來服藥,還用酒浸泡或煎煮各種中藥來釀酒,利用藥力和酒力。疾病是可以治療和預防的。從主要“以酒入藥”到“以酒入藥為主”,酒與中藥早已密不可分。01 外用
《黃帝內經》對酒的外用有很多論述。 《靈樞·壽要剛柔》記載了冷麻熨法:見四肢冷麻,關節(jié)疼痛,皮膚麻木。取花椒一升,干姜一斤,桂花心一斤,搗爛,用純酒二十斤浸泡……將藥材浸泡在酒中,然后熨燙皮膚,可以消除四肢寒冷、麻木和疼痛。02泡酒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包含了我國現存最早的藥酒記載。全書283方中,有40方用酒!渡褶r本草經》也論述了酒浸的用處:藥性適宜丸、散、煮、酒浸。東漢醫(yī)學家張仲景的名著《金匱要略》中,就有不少浸漬、煎煮方法的例子。例如,龜板湯的方劑是由龜板等20余味藥材熬制而成。取灶灰一斗,石斛一把,清酒五斗,浸泡灰,等酒用完一半,將龜板放在中間,煮至軟即可。如膠漆,絞汁,盛諸藥,煎為丸。
唐代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千金一方》所載藥酒的應用范圍已涵蓋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等。 《千金要方》卷七有酒、甜酒專篇,卷十二有雜補酒煎治風虛篇。 《千金一方》卷十六,有各酒專節(jié)。還有與季節(jié)相適應的民間養(yǎng)生酒,如端午節(jié)的雄黃酒、夏季的青梅酒、重陽節(jié)的菊花酒等。03 藥材加工品
許多中藥材都可以利用釀酒方法加工,如大黃、熟地、黃精、黃連、當歸、牛膝、川芎、黃芩、黃柏、黑蛇、紫河車等。將藥材洗凈或切碎后,用一定量的米酒炒熟,稱為“酒炒法”。酒炙法可以改變藥物性狀,引藥上行,活血通絡,或起到矯臭去腥的作用。04 使用酒作為藥用成分
中藥藥材是中藥方劑中特有的組成部分。 《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以清酒為料。炙甘草湯為補品,主治陰血陽氣虛弱,心脈營養(yǎng)不良。配方為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參、生地黃、阿膠、麥冬、火麻仁、大棗。取七升清酒和八升水。先將八味煮沸,取三升,去渣,除去內膠。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內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huán)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養(yǎng)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fā)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皮膚偏方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fā)方(38) 白發(fā)方(70) 黃褐斑方(45) |
腫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兒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婦科偏方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yī)生診斷及醫(y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