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吃檳榔,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如被后人改編成傳奇劇的《檳榔記》,便記載的是劉穆吃檳榔的故事。清代北京人有吃檳榔的習慣,大概也是很早的事了,直到清代末年,在北京的飯館中宴會,有些飯店飯后總要給客人“敬”一小碟檳榔之類的東西。戲中也常有叫賣檳榔的情節(jié)!都t樓夢》中多處有吃檳榔的情節(jié),如第六十四回賈璉對二姐兒說:“檳榔荷包也忘帶了來,妹妹有檳榔,賞我一口吃”。其實在康熙、雍正時期吃檳榔就如同現(xiàn)代人吸煙一樣的普通。
說起檳榔,乃是一味中藥,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是這樣記載的:
檳榔,又“檳門”、“仁頻”、“洗瘴丹”,木高五七丈,正直無枝,皮似青銅,節(jié)似桂枝……其實作房,從葉中出,旁有刺若棘針,重疊其下,一房數(shù)百實,如雞子狀,皆有皮殼,其實春生,至夏乃熟,肉滿殼中,色正白……南方地濕,不食檳榔無以防瘴癘。檳榔主要作用是下氣消食。宋人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說:檳榔有四種功用:一是醒能使之醉,食久熏然頰赤。蘇東坡詩“紅潮登頰醉檳榔”,蓋促進血液循環(huán),像醉酒一樣。二是醉能使之醒,能寬氣下痰,解除酒力。三是饑能使之飽。四是飽能使人饑。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飽后食之,則飲食塊然易于消化。檳榔秉性疏通而不泄氣,味有余甘。
目前中醫(yī)中應用檳榔主要用其除蟲、消食、利水之功效。如應用檳榔祛絳蟲,檳榔60克,切碎,文火煎2小時,于清晨空腹頓服。.檳榔也可用于
鉤蟲病及蟯蟲病的治療。
檳榔除去作為藥物治病,作為當時人們一種咀嚼食品外,還與古時男女調情、打情罵俏有關,有“采檳榔”、“繡荷包”等情歌為證,F(xiàn)在臺灣、廣東、云南、廣西等個別地方尚有吃檳榔的習慣,與40年前相比,臺灣吃檳榔的量比以往增加了10倍。
但最近有資料顯示,常吃檳榔可促使口腔癌增加。據(jù)化驗檳榔中含的石灰和老藤中含的黃樟素具有致癌作用。可見檳榔不可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