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2-24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生病需要吃藥時,醫(yī)生或藥品說明書會提示藥片需要用溫水送服。但是為了方便等種原因,我們常會隨手用茶或礦泉水等送服藥品。這種做法到底是無妨大礙還是會因小失大呢?鄭州人民醫(yī)院頤和醫(yī)院主任葛春麗逐一進行了分析。
熱水服藥損藥效
用白開水服藥可以算是常識,但是有些人也喜歡用50-60度以上的熱水服藥,但是這種做法其實并不妥當(dāng),因為部分藥品遇熱后會發(fā)生物理或化學(xué)反應(yīng),影響藥效。
葛春麗提醒大家,人們在服藥時,應(yīng)該以溫開水(以口感有點暖)或涼開水(25℃左右)為宜,盡量避免使用溫度過高的水。尤其是以下幾種藥物是不能用熱水送服的。
助消化類:如胃蛋白酶合劑、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酶制劑,均含有助消化的酶類。酶是一種活性蛋白質(zhì),遇熱極不穩(wěn)定而致凝固變性,失去應(yīng)有的生物催化劑作用,達不到助消化的目的。
維生素類:部分維生素類的藥物不適合用熱水送服,如維生素C不穩(wěn)定,遇熱后易被還原、破壞而失去藥效。
止咳糖漿類:止咳藥溶解在糖漿里,患者服用后,糖漿覆蓋在發(fā)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護性薄膜,能減輕黏膜炎癥反應(yīng),阻斷刺激而緩解咳嗽。若用熱水沖服會稀釋糖漿,降低黏膜稠度,影響保護膜療效,甚至不能生成保護性薄膜。服用止咳糖漿類藥物時,還要注意少喝水。
活疫苗:如小兒麻痹癥糖丸,含有活疫苗,服用時應(yīng)當(dāng)用涼開水送服,否則疫苗被燙死,不能起到免疫機體、預(yù)防傳染病的作用。
礦泉水服藥增加副作用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越來越多的家庭認(rèn)為礦泉水更為健康,不僅平時喝的是礦泉水,就連煎藥和吃藥,也要用礦泉水,對此,葛春麗告訴記者,這也是人們的一個誤區(qū)。因為礦泉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zhì),它們可能影響藥物在體內(nèi)的作用,有時反而會使藥效降低,副作用增加。
四環(huán)素類抗菌藥:金霉素、土霉素、強力霉素等四環(huán)素類抗菌藥物中含有許多羥基、烯醇羥基及羰基,在中性條件下能與多種金屬離子形成不溶解的螯合物:與鈣或鎂離子形成不溶性的鈣鹽或鎂鹽,與鐵離子形成紅色絡(luò)合物,與鋁離子形成黃色絡(luò)合物。如果用礦泉水服用這類藥,水里的鈣、鎂等離子就可能與四環(huán)素類抗菌藥形成不溶性物質(zhì)而降低藥效,嚴(yán)重的還會產(chǎn)生結(jié)石。
強心苷類藥物:這些藥物不宜與某些堿性的藥物和食物同服。如果地高辛、毒毛旋花子苷、羊角拗苷、鈴蘭毒苷等強心苷類藥物與制酸藥(尤其三硅酸鎂)同用,藥物的吸收會被抑制,導(dǎo)致強心苷的作用減弱。弱堿性的礦泉水則可能增強洋地黃等藥物的毒性,引發(fā)黃視等中毒癥狀。
中藥:有的人以為礦泉水含礦物質(zhì),用來煎中藥會很好,其實不然。因為絕大多數(shù)礦泉水屬微堿性,有利于維持正常的滲透壓和酸堿平衡,可能與烏梅、五味子、山萸肉、山楂等酸性中藥發(fā)生反應(yīng)。另外,礦泉水稍微冰凍或稍加溫后喝為宜,常溫下鈣、鎂呈離子狀態(tài),極易被人體所吸收,但是煎藥煮沸時鈣、鎂易與碳酸根生成水垢析出,這樣既丟失了鈣、鎂微量元素,還可能與中藥里的其他成分生成沉淀物,影響藥效。
茶水送服因藥而異
一般情況下,醫(yī)生常常囑咐患者不要用茶水送服藥物,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咖啡因、兒茶酚、茶堿,其中鞣酸能與多種含金屬離子藥,如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鐵(硫.酸亞鐵、乳酸亞鐵、葡萄糖酸亞鐵、琥珀酸亞鐵)、鈷(氯化鈷)、鉍(樂得胃、迪樂)、鋁(氫氧化鋁、硫糖鋁)結(jié)合而發(fā)生沉淀,從而影響藥品的吸收,因此不建議用茶水服藥。
葛春麗介紹說,一般如羅紅霉素、阿奇霉素;生物堿麻黃素、阿托品;甙類洋地黃、地高辛、人參、黃芩;抗結(jié)核藥利福平;阿司匹林、催眠藥等都會與鞣酸發(fā)生反應(yīng),不能用茶水送服。
葛春麗提醒大家,茶類飲料中的鞣酸成分,會使許多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心臟病人服用洋地黃抗心衰,若與茶水同服,可出現(xiàn)吃藥無效或藥物中毒;治療貧血的藥物硫.酸亞鐵和枸櫞酸鐵銨等,各種助消化藥物如胃蛋白酶、淀粉酶、胰酶、酵母、乳酶生等,人參、黃連、黃柏、麻黃、元胡、防已等中藥材,與茶水同服,都會降低藥效,因此這些藥物也不建議與茶水同服。
另外,葛春麗還提醒說,雖然茶水確實會降低一部分藥物的效用,但是這只是針對某些藥物而不是所有。不一定服用所有的藥物都要忌茶。非但如此,在某些情況下,用茶水送藥也有可取之處。比如說服用抗過敏類藥物,像撲爾敏、去敏靈、苯海拉明、賽庚啶,以及含有抗過敏成分的感冒藥時,多數(shù)人白天會感到困倦乏力,不能正常工作。若用茶水送服,能不同程度地消除這些不適。
無相關(guān)信息
內(nèi)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huán)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jīng)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養(yǎng)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fā)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皮膚偏方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fā)方(38) 白發(fā)方(70) 黃褐斑方(45) |
腫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兒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jīng)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婦科偏方 |
月經(jīng)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chǎn)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關(guān)于我們 | 打賞支持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免責(zé)聲明 | 友情鏈接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yī)生診斷及醫(yī)療為準(zhǔn)。 ┊ 如有轉(zhuǎn)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quán)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