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2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拉筋術(shù)是什么大家知道嗎?其實這是一種中醫(yī)中的一種,不過,對于治療疾病和養(yǎng)生卻是非常不錯的一種自然療法。那么拉筋術(shù)有哪些招式呢?我們在做拉筋術(shù)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什么是筋縮?
在醫(yī)學古籍中,古人將筋癥分為筋斷、筋走、筋弛、筋強、筋攣、筋萎、筋脹、筋翻及筋縮等,筋縮是其中之一,但其涵義和解釋并不清楚,對于這些病癥的臨床記載并不多,中外醫(yī)學書籍亦難找到詳細的論述。筋是中醫(yī)的舊稱,西醫(yī)統(tǒng)稱為肌腱、韌帶、腱膜等;縮,有收縮和痙攣的意思。簡單來說,筋縮就是筋的縮短,因而令活動受限。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條大筋,從頸部開始引向背部,經(jīng)腰、大腿、小腿、腳跟至腳心。解剖學里沒有提及這條大筋,它就像經(jīng)絡穴位,并無有形的位置,但當你接受治療時,就體會到這條筋的存在。
筋縮的癥狀
現(xiàn)代人的流行病,是二十幾年前不可想象的:老年人的頸椎痛、腰腿痛、高血壓居然在年輕人中流行,而且疼痛的部位更多。老人的痛癥是年輕時積累諸病的顯現(xiàn)與人體功能自然退化的綜合結(jié)果;年輕人的痛癥則多是高科技的副產(chǎn)品,電腦、電視、游戲機和汽車的出現(xiàn)導致人體以同一姿勢長時間不動而氣血瘀堵;其次是因為空調(diào),在夏季人們穿衣最少的時候它像個無形殺手,將寒濕不斷灌入人體,堵塞氣血的運行,形成痛癥。對治痛癥的辦法,除了常規(guī)的針灸、推拿之外,最有效的新手法當首推朱大夫發(fā)明的拉筋法和正骨法。其中拉筋法可以由病人自己在家里或辦公室操作。很多人的痛癥經(jīng)過1-2次治療以后,勿需再花錢和時間反復治療,就在家里遵醫(yī)囑拉筋即可康復。
中醫(yī)教你三招拉筋術(shù)
上述我們了解了筋縮的一些癥狀,拉筋就可以很好解決這一問題了。每天抽出一點時間,或晚上睡覺之前做一下拉筋運動,可以很好地緩解上述的一些疼痛。中醫(yī)有三招簡單易學的拉筋術(shù),大家一起看看吧!
蹲坑拉筋
這是最古老的自然拉筋法,其拉筋的部位之多甚至超過了臥位拉筋法。此法操作簡單,就是在地上蹲5~40分鐘,動作如同蹲坑拉屎一樣,故稱“蹲坑拉筋法”。名雖粗俗,但便于記憶、想像和回味?梢噪S時隨地開練。兩腳分開蹲下容易,適合初學者;可慢慢增加難度,將雙腳并攏,下蹲到底,雙手抱腿、埋頭,效果會更好,這便是道家所稱的“嬰兒抱”,人在娘胎里就這樣。如果脫鞋下蹲難度更大,療效也會更好。
雙腳并攏,緩慢彎腰下蹲,屁股緊貼著腳后跟,雙手環(huán)抱膝蓋,背部自然放松,頭輕輕下垂,如同嬰兒在母親肚子里的天然狀態(tài)。
此法功效拉筋的范圍廣、部位多。幾乎將臥位拉筋拉不到或拉不徹底的筋都可拉開,比如腳跟、腳踝、小腿肚、膝蓋、胯部、骶髂、尾椎、腰部、胸部、肩部、頸部的筋縮,此法與臥位拉筋是極好的互補方法,可打通全身主要經(jīng)絡,促進氣血循環(huán)和大小腸蠕動,是典型的“地毯式轟炸”療法。
對絕大部分已知疾病都有幫助。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婦科病、男科病、便秘、痔瘡、腸胃炎、各種腰腿痛、各種關(guān)節(jié)炎等等。對亞健康者是很好的養(yǎng)生、保健和康復方法。
掌托天門
第一個方法是《易筋經(jīng)》第三勢的“掌托天門”: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調(diào)勻。
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松,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nèi),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復8~20 次。
扶門框拉筋
利用自家的門框,雙手上舉,扶住兩邊門框,盡量伸展雙臂;一腳在前,站弓步,另一腳在后,腿盡量伸直;身體正好與門框平行,頭直立,雙目向前平視;以此姿勢站立3分鐘,再換一條腿站弓步,也是3分鐘。
內(nèi)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huán)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jīng)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養(yǎng)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fā)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皮膚偏方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fā)方(38) 白發(fā)方(70) 黃褐斑方(45) |
腫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兒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jīng)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婦科偏方 |
月經(jīng)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chǎn)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關(guān)于我們 | 打賞支持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yī)生診斷及醫(yī)療為準。 ┊ 如有轉(zhuǎn)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quán)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