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2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通過對罹患胃癌患者的生活方式的追溯,胃癌的發(fā)生主要與飲食習慣有關,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危險因素呢?
胃癌發(fā)生的五大危險因素
1、飲食因素
飲食因素是胃癌發(fā)生的首要危險因素,日本學者研究了東亞地區(qū)胃癌的危險因素是飲食因素,如高鹽、熏制食物、亞硝.酸鹽含量高的食品, 這些刺激因素誘發(fā)胃的腸化生,最終導致癌變。熏制食品、腌制食品、燒烤食品是東亞人餐桌上常見的美味佳肴,這類食品要么含煙硝.酸鹽量高,要么含有一定量致癌物,如-丙烯酰胺、苯并芘等等,適當攝入可能無大礙,長期偏食確實會對胃造成傷害。
2、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簡稱HP,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報告顯示,大約近50%的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幽門螺旋桿菌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可以引起胃潰瘍和胃癌。中國約有六成人群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據(jù)研究跟進食習慣密切相關,容易發(fā)現(xiàn),容易治療。
3、萎縮性胃炎
以胃粘膜上皮和腺體萎縮,胃粘膜變薄,粘膜基層增厚,或伴幽門腺化生和腸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疾病。該疾病被列為胃癌的癌前病變,也是胃癌的危險因素之一。
4、胃切除術史
胃切除術史,尤其胃大部切除術史,是胃癌發(fā)生的高危因素之一,目前原因尚不清楚,但胃癌術后15~20年左右須提高警惕,臨床上有接近3成胃癌患者曾有胃切除術史。
中醫(yī)怎么辯證治療胃癌方法
胃癌在中醫(yī)學中屬于“噎隔”、“反胃”、“癥瘕”、“積聚”、“胃脘痛”,為消化道惡性腫瘤死因的第一位。近年來我國胃癌發(fā)病率逐年增高,發(fā)病年齡則明顯下降。從西醫(yī)角度,胃癌患病原因與遺傳因素、胃部疾病、環(huán)境因素以及飲食因素密切相關。祖國醫(yī)學認為,胃癌的發(fā)生是由飲食不節(jié)、正氣虛損、情志失調(diào)及邪毒入侵導致的。從病因病機來看,胃癌應屬于本失標實。臨床中,如有上腹脹滿、胃痛、反酸、噯氣和不明原因消瘦、食欲不振、上腹飽滿、疼痛者,均需及時檢查確診。
胃癌的臨床病理分期主要有四期,這對于胃癌提供了可靠的診治依據(jù)。將胃癌分為五型,下面我們分別說說胃癌的中醫(yī)治療法:
(1)肝胃不和型:辨證肝胃不和、胃氣上逆,治以舒肝和胃、降逆止痛。方藥:柴胡、郁金、枳殼、旋復花(包煎)、代赭石、半夏、玫瑰花、杭芍、白屈菜、焦三仙、甘草。此證系患者肝郁氣滯,肝失條達疏泄,乘侮脾胃,使脾胃功能失司,胃氣上逆,噯氣頻作,反胃嘈,方中以柴胡、郁金、玫瑰花疏肝理氣;枳殼、旋復花、代赭石、半夏降氣平逆止嘔;杭芍,甘草柔肝和中;焦三仙健脾消導;白屈菜止痛緩中。另選加抗癌中草藥。
(2)脾胃虛寒型:此型辨證要點是其虛寒表現(xiàn),如胃脘喜按就溫,喜喝熱飲,面色?白,肢涼便溏,脈沉細等,辨證脾胃虛寒,中焦不運。治以溫中散寒,健脾和胃。方藥用人參、黨參、白術、茯苓、半夏、良姜、蓽撥、梭羅子、陳皮、甘草、生黃芪、紫蔻等,此型脾虛胃弱,納食不多,運化遲緩,故痛亦不甚,得暖得按,則寒氣消散,故痛亦減,脾主四肢,陽虛則四肢不溫,神疲乏力,脾陽不振,故舌淡胖、便溏、脈細等,方用六君子湯健脾益氣;良姜、蓽撥溫中散寒;生芪益氣溫陽,梭羅子、紫蔻行氣溫胃止痛。另選用性溫的抗癌中草藥。
(3)瘀毒內(nèi)阻型:此型辨證要點為疼痛明顯,脘脹拒按,有血瘀毒瘀表現(xiàn),出現(xiàn)熱象,辨證為瘀毒內(nèi)阻、血瘀胃熱,治法是解毒祛瘀,清熱養(yǎng)陰。方用生蒲黃、五靈脂、蛇蛻、血余炭、仙鶴草、露蜂房、元胡、白屈菜、陳棕炭、玉竹、藕節(jié)等,加選其他抗癌中草藥。瘀毒內(nèi)阻,日久傷絡,吐血便血,血瘀有形,故痛有定處而拒按;瘀毒化熱耗傷胃陰,故口干思冷飲,脈弦滑數(shù)等。蛇蛻、露蜂房解毒去瘀;生蒲黃、五靈脂、元胡、白屈菜活血化瘀止痛;血余炭、陳棕炭、仙鶴草止血生新;玉竹、藕節(jié)養(yǎng)益胃陰。
(4)氣血雙虧型:此型大多為胃癌晚期,久病有惡病質(zhì)及高度貧血,耗血傷氣,后天化源不足,氣血化生無源,故氣血雙虧,久之脾腎陽氣亦虛,但此型常伴有邪實,腫物包塊明顯,正虛邪實,因氣血大虧,不克攻伐,故只能大補氣血,健脾補腎。藥用黃芪、人參、黨參、白術、茯苓、黃精、甘草健脾益氣;當歸、熟地、杭芍、阿膠滋陰補血;紫河車大補元氣,補腎填精;陳皮、麥稻芽、砂仁、內(nèi)金醒脾開胃助消化,仙靈脾補腎溫陽。
內(nèi)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huán)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jīng)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養(yǎng)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fā)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皮膚偏方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fā)方(38) 白發(fā)方(70) 黃褐斑方(45) |
腫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兒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jīng)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婦科偏方 |
月經(jīng)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chǎn)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關于我們 | 打賞支持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yī)生診斷及醫(yī)療為準。 ┊ 如有轉(zhuǎn)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wǎng)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