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2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隨著天氣越加涼快,秋天的氣息越來越濃烈,中醫(yī)說秋季最該防6大疾病!
1、關節(jié)炎
進入秋季,一方面暑濕蒸騰,另一方面又寒意襲人,極易發(fā)生外寒內濕的關節(jié)痛癥。因此患者應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觸冷水或用冷水洗澡。有關節(jié)炎癥病史者,可選豬蹄燉海風藤、木瓜雞蛋酒等藥膳,以祛風通絡、化濕止痛,還可用當歸、雞血藤、桂枝、杜仲等煎湯藥浴,對防止關節(jié)痛發(fā)作有積極治療作用。
2、皮膚感染
秋季皮膚易被病源寄生蟲和蚊蟲叮咬,出現(xiàn)紅腫且奇癢,搔抓后可繼發(fā)細菌感染,出現(xiàn)膿皰瘡(疹)等。所以被蚊蟲叮咬之后切不可抓搔,可涂抹風油精、清涼油消腫止癢。
3、氣管炎
秋季是慢性氣管炎的高發(fā)期,它對氣候的變化較敏感,且適應性差,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發(fā)病,因此要針對氣管炎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的特點,積極配合治療。秋季草枯葉落,空氣中過敏物較多,這也是誘發(fā)氣管炎的病因之一。故應避免與過敏原接觸。另外良好情緒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還要注意改善居室環(huán)境,空氣要流通,沒有煙塵污染。
4、肺炎秋燥癥
入秋時節(jié),因濕度降低而出現(xiàn)秋燥,而秋燥對人體危害最大的部位是肺部,表現(xiàn)為咽干口燥、鼻炎鼻癢、便秘等。因此,應積極加強鍛煉,增強肺功能,預防肺炎的發(fā)生。飲食方面調養(yǎng)也是一種積極的因素,應少吃辛辣食物,多吃養(yǎng)陰潤肺的食物,如梨、蘿卜等。
5、感冒
秋季氣候忽熱忽涼,是傷風感冒的多發(fā)季節(jié)。因此,要遵循“耐寒鍛煉從初秋開始”的規(guī)律,注意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運動鍛煉對增強體質、減少感冒也很有幫助。
6、胃病復發(fā)
每到秋季, 人體受到冷空氣的刺激,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腸易發(fā)生痙攣性收縮,這是由于自身的抵抗力和對氣候適應性下降所致。此外,由于氣候轉涼,人 們的食欲隨之旺盛,使胃腸功能的負擔加重,導致胃病的復發(fā)。此類病人除了注意保暖之外,應當進行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huán),減少發(fā)病機會,還要注意 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時定量,戒煙禁酒,以增強胃腸的適應力。
秋季防病吃點啥?
1、百合
百合含有非常多的蛋白質、維生素、脫甲秋水仙堿和鈣、磷、鐵和脂肪等,是老幼皆宜的營養(yǎng)佳品。 中醫(yī)用百合作為止血、活血、清肺潤燥、滋陰清熱、理脾健胃的補藥,正適合秋季食用,F(xiàn)代研究顯示,百合具有明顯的鎮(zhèn)咳、止血、平喘等作用,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和增加液體免疫功能的活性。百合還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將百合洗凈,煮熟,放冰糖后冷卻食用,既能滋補益中,又可清熱潤肺。
2、梨
梨具有潤燥消風,鎮(zhèn)咳止喘,清心降火的作用,可以緩解“秋燥”,醒酒解毒。生梨性涼,老年人不宜一次吃得過多。脾胃較弱的人,也可以做成冰糖燉梨水,亦是一種很好的食用方法。
3、大棗
中醫(yī)講,大棗不光是治病良藥還是甜美食品。大棗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經(jīng)有補氣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氣的佳品。中醫(yī)常用大棗治療脾胃虛弱、失眠、氣血不足等癥。 根據(jù)藥理研究,大棗有保護肝臟、降低血脂等作用。大棗雖然味甘、無毒,但性偏濕熱,不能多食,尤其內有濕熱者,多食會出現(xiàn)寒熱口渴、胃脹等不良反應。
4、枸杞
枸杞具有解熱、治療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療效,而將枸杞根煎煮后飲用,可以降血壓。 至于枸杞茶則具有治療體質虛寒、護膚、口腔炎、健胃、肝腎疾病、失眠、貧血、低血壓、性冷感、掉發(fā)、各種眼疾、便秘和肺結核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枸杞溫熱效果相當強,患有高血壓、性情太過急躁的人最好不要食用。相反,若是體質虛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最好天天食用。
內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huán)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jīng)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養(yǎng)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fā)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皮膚偏方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fā)方(38) 白發(fā)方(70) 黃褐斑方(45) |
腫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兒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jīng)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婦科偏方 |
月經(jīng)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關于我們 | 打賞支持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yī)生診斷及醫(y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wǎng)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