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2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秋季最困擾人們健康的就是秋燥了,秋燥預防不當會引發(fā)很多的疾病,所以秋季時節(jié)我們一定要做好保健養(yǎng)生,那么秋季我們該如何健康養(yǎng)生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秋天必做的七件事,讓你健康度秋季。
多“喝”秋風更健康
有人說,秋風是一年四季中,最有“營養(yǎng)”的風。秋高氣爽,有利于污染物擴散,所以秋風最清新,適合我們進行“空氣浴”。清晨和周末,最好到山林、公園做幾次深呼吸,可達到保健功效。如果從此時開始堅持晨練直至冬季,更是讓全身器官在“空氣浴”中接受了耐寒鍛煉,為冬季保健打下了基礎。
清晨要喝一碗粥
我曾寫過一本書,叫《向脾胃要健康》。脾胃功能減弱是夏秋交替之季一個典型的現(xiàn)象。最近隨著天氣轉涼,門診中拉肚子的患者立馬就多起來了。夏天人們都喜歡吃生冷的東西,天氣炎熱時很少出現(xiàn)胃部不適;可天氣一冷,腸胃功能減弱,拉肚子、胃疼、不想吃飯等毛病就找上門來。胃是人體內最重要也是最難相處的器官之一,入秋后正是保護它的關鍵時期,從現(xiàn)在起儲存陽氣,才能為過冬做好準備,粥便是此時調節(jié)脾胃最好的飲食。立秋后每天早晨喝一大碗粳米粥,既可防御秋涼,又能和胃補脾。若在粥中加入梨、胡蘿卜、南瓜、百合等潤肺的藥食,還能起到益肺潤燥的效果。多喝熱粥還有助人體發(fā)汗、散熱、祛風寒,盡快讓感冒痊愈。
酸味食物除秋燥
最近網(wǎng)絡上有人總結,秋天第一菜是蓮藕,第一補是山藥,第一粥是百合粥,第一果是梨。其實這些都是有利于防止秋燥的食物。說起秋燥,這種從里到外的干燥感與夏季的濕潤差別很大,讓人非常不適應。要想對付它,首先不要忙著大魚大肉地“貼秋膘”,飲食清淡才能避免秋燥之氣傷肺。然后要多喝水,吃點酸味的食物,比如柑橘、山楂等,起到潤肺生津、養(yǎng)陰清燥的效果。蓮藕有養(yǎng)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山藥則有健脾益胃、滋腎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梨中含有85%的水分,有“天然礦泉水”之稱,每天堅持吃兩個,能緩解秋燥,生津潤肺。
早睡早起能養(yǎng)肺
春困秋乏,秋天很容易感到困倦,但不少人還是延續(xù)夏天的“夜貓子”習慣,熬到很晚才睡覺。中醫(yī)上常講“秋養(yǎng)肺”,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睡早起。早睡能夠順應陰精之收藏,早起能夠使肺氣得以舒展,既避免了陽氣外泄,又調養(yǎng)了陰氣。此外,這時增加夜里的睡眠時間,還能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
后背雙腳得護好
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凍”本來是種養(yǎng)生方法,能提高身體抗寒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不過,千萬不能因此寧愿凍著也不加衣服,“秋凍”應以自己感覺不寒冷為準。老人、孩子等抵抗能力較弱的人,以及有支氣管炎、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不宜“秋凍”,容易導致舊病復發(fā)!扒飪觥钡臅r候,即使穿得少也有三個關鍵部位一定要護。憾悄、后背和雙腳。肚臍內通五臟六腑;背部是人體健康的屏障,若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雙腳如果著涼,會大大降低人的抗病能力。
按摩人中防便秘
中醫(yī)認為,肺和大腸相關。秋天干燥的氣候不僅會傷肺,還會導致大腸蠕動變慢,形成季節(jié)性便秘。通過藥物通便反而會造成習慣性便秘,不如學幾招
中醫(yī)按摩法,通過刺激穴位來通便。身體仰臥,將兩掌心搓熱,兩手疊放在右下腹,按順時針方向按摩30圈左右;蛘哂媚粗富蛑兄钢付怯泄(jié)律地按壓人中穴,以促進代謝,一直按到有便意為止。最佳按摩時間是早餐后10—15分鐘,此時對大腸最易發(fā)生作用。大便暢通了,肺部功能也會得到加強。
吞咽唾沫擋秋涼
秋季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是防涼防燥。每年入秋后,我都向大家推薦“吐納健身法”:清晨和臨睡時,在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0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里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呼氣時默念“哂”(xi)字,但不要出聲,反復30次。這種方法不僅能鍛煉肺部,還有利于血液循環(huán),幫你抵御秋季的寒氣。
以上為大家介紹了健康度過秋季的七大秘方,大家快來學學吧!
內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huán)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jīng)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養(yǎng)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fā)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皮膚偏方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fā)方(38) 白發(fā)方(70) 黃褐斑方(45) |
腫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兒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jīng)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婦科偏方 |
月經(jīng)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chǎn)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關于我們 | 打賞支持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yī)生診斷及醫(y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wǎng)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