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2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醫(y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yī)院傳統(tǒng)療法中心主任醫(yī)師 陳秀華
進入伏天后,熱氣逼人。長期在高溫下工作,很容易因暑氣傷陰導致中暑。這個時候,人們喜歡吃生冷食物解暑,如冰水、冷飲、冰淇淋、冰凍瓜果,甚至冷飯涼菜,吃到嘴里爽快,但對身體卻沒任何好處。中醫(yī)認為,生冷寒涼之品易耗傷人體陽氣,不宜多吃;寒濕內滯,寒凝經(jīng)脈,易引起腸道血流不暢或誘發(fā)胃腸道痙攣,導致腹痛、腹瀉等癥狀。怎樣才是健康的解暑方法呢?
九類人群要注意防中暑
夏天,長時間在高溫環(huán)境下工作的人群最容易中暑,如農業(yè)、建筑、搬運等露天工作。此外,還有以下8類易感人群:
老年人
由于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功能衰退,導致肌體散熱不暢。
嬰幼兒
嬰幼兒各系統(tǒng)發(fā)育不夠完善,體溫調節(jié)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較多,對散熱不利。
孕產(chǎn)婦
因為懷孕或產(chǎn)后體力消耗大,身體虛弱,如果逗留在通風不良、溫度較高的室內,非常容易中暑。
心血管病患者
炎熱天氣會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加重心血管的負荷,尤其是慢性心衰的患者,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fā)而積蓄,極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
機體對內外環(huán)境溫度變化反應遲鈍,雖然熱量已經(jīng)積蓄在體內,但病人的自覺癥狀卻出現(xiàn)得較晚,易引起中暑。
感染性疾病患者
因為細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體產(chǎn)生內源性致熱原,讓機體產(chǎn)熱加速,炎癥還能使機體釋放出一些物質,使血管痙攣收縮,更不利于散熱而容易中暑。
營養(yǎng)不良者
因為營養(yǎng)素的缺乏使血壓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縮。這類人群常見腹瀉,易導致脫水和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易發(fā)生中暑。
其他
服用抗組織胺藥、抗膽堿藥、安眠藥等患者也會產(chǎn)生血管收縮,使體溫調節(jié)中樞發(fā)生障礙,易發(fā)生中暑。
消暑有宜有忌
廣東省中醫(yī)院傳統(tǒng)療法中心主任陳秀華表示,夏天消暑一定要多喝水,要慢慢喝、喝燒開的水和新鮮溫開水,還可以多喝茶、加少許鹽的溫開水以及稀釋的電解質飲料。
要多吃各種瓜類蔬菜。冬瓜利尿消炎、清熱解毒;絲瓜解暑祛風、化痰涼血。要多吃番茄、茄子、生菜、蘆筍等涼性蔬菜和苦瓜、苦菜、苦丁茶、苦筍等苦味菜,有利于泄暑熱和燥暑濕。不要口渴才喝水,不要喝生水、“陳”水和冰水,也不要過量飲水。避免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吃大量油膩食物和單純進補,遠離酒精、咖啡因和香煙。
要關注天氣預報,重視中暑指數(shù)、疾病風險指數(shù)、室內調節(jié)最佳溫度等多種相關因素。夏天外出要戴帽子,減緩頭頸部吸熱的速度,特別是禿頭或發(fā)量不多的人群。穿透氣的棉衫比打赤膊更有消暑作用,淺色的棉花及聚酯合成的衣物最適宜夏天穿著。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經(jīng)常熬夜加班的人群體質下降,最易中暑。淋浴洗澡,或用冷水沖淋頭部及頸部等物理降溫的方法,有助于汗水排出體外,水分蒸發(fā)亦有助于幫助散熱。
持續(xù)高溫時,不宜在室外長時間活動。不宜在冷熱環(huán)境下頻繁進出,特別是在滿身大汗、身體燥熱的情況下,不要馬上進入低溫的空調環(huán)境,更不要對著風扇和空調猛吹。
防暑飲食推介
材料:
綠豆100克,紅糖25克。
作法:
將綠豆煮爛,用勺在鍋中搗碎如泥,再以文火煮至無湯,加紅糖調味即成。食之。
主治:
小兒暑熱易生瘡疔。夏季炎熱時,小兒常食用有解暑清熱、除煩解渴之功用。
原料:
鮮冬瓜500克,薏米50克,赤小豆30克。
作法:
冬瓜連皮切塊,薏米,赤小豆洗凈。一起放煲內,加清水適量煮粥,粥成加油鹽,調味食之。
主治:
夏季煩熱、肢倦腹脹、尿黃便秘濕熱之證,有解暑清熱、祛濕利尿之功效。
(本文來源:廣東省中醫(yī)院微信訂閱號,微信號gdhtcm)
內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huán)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jīng)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養(yǎng)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fā)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皮膚偏方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fā)方(38) 白發(fā)方(70) 黃褐斑方(45) |
腫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兒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jīng)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婦科偏方 |
月經(jīng)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chǎn)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關于我們 | 打賞支持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yī)生診斷及醫(y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wǎng)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