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2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醫(y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yī)院 池曉玲教授
廣東地處嶺南地區(qū),長年高溫多雨,所以廣東人總喜歡說自己濕氣大,熱衷于祛濕。最近,網上有一個祛濕方十分火爆,被許多人在微信、微博上轉來轉去。該祛濕方稱:“要祛除體內濕氣,方法非常簡單,只需兩種東西,一是薏米,一是紅豆(赤小豆)。這兩種東西,無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干凈后放在鍋里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
那么,薏米加紅豆(赤小豆)真的是祛濕良方?真的適合一家老少經常吃嗎?我們請廣東省中醫(yī)院池曉玲教授為大家一一解答。
你真的“濕重”嗎?
“通過三方面判斷是否有濕”會以偏概全
網上的這個祛濕熱帖稱,可以通過身體的三方面表現看自己是不是“濕重”。
1、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fā)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感覺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那么,你體內肯定有濕了。
2、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如廁后,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一箱水還沖不凈。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復擦也擦不凈,也說明體內有濕。此外,在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fā)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志),且總有排便不凈的感覺。
3、洗漱時看舌苔
刷牙前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健康的舌質應是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凈,干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fā)黃發(fā)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
池曉玲告訴記者,通過起床后感覺、觀察大便跟舌苔三個方面來判斷是否有濕不能說全錯,但容易以偏概全。因為其他的原因,也會出現與“濕”類似的癥狀。
她具體分析說,“起床時看感覺 ”中所描述的,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因為在臨床上,氣血虧虛的人,也會有疲勞、頭發(fā)昏、打不起精神的表現;腎陽不足的人,陽氣不能溫煦機體,也會出現自覺寒冷沉重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的感覺。因此,需要結合舌脈象等其他依據來鑒別。
針對“如廁時看大便”,她說, 體濕的人固然大便易出現溏軟不成形,但這并非“濕人”才特有的現象,氣虛的人也會出現類似情況。而血淤、痰濕癥者也會出現大便不成形、易粘在馬桶的情況。
池曉玲稱,中醫(yī)所謂的“濕”,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么簡單,因此,如果要對癥解決,最好還是找醫(yī)生為你準確辨“證”,才能更好地確定適合你的調理方案,切不能發(fā)現自己符合某一個癥狀,就到網上找一個所謂“神方”當做妙藥長期服用。
薏米+赤小豆真是祛濕神方?
性微寒不宜長期吃
池曉玲說,薏米、赤小豆都有“利濕”或者“利水”的功效,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講,薏米+赤小豆有一定祛濕的作用,對濕熱程度較輕的人有一定的作用,但不等于對濕熱程度重的人也有效果。
中醫(yī)認為,薏米和紅豆(即赤小豆)都屬于“微寒”,長期大量地吃,顯然對身體不好。
網上所說薏米和赤小豆煮時“無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這種說法是不妥的。薏米的功效主要是“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赤小豆的功效主要是“利水消腫退黃,清熱解毒消癰”。因此,兩藥合用,對于濕熱伴有關節(jié)痹痛或者合并膿腫破潰的,應該薏米量大;而對于濕熱伴有尿黃或者癰毒結聚的,應該赤小豆用量大!鞍Y狀不同,藥量應該有所變化”,而不是隨意取用。
而且,關于“長期吃”的問題,中醫(yī)講究辨證處方,講究“藥證”,如果薏米、紅豆的“藥證”還在,使用這兩個藥物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證”已經變了,仍然繼續(xù)盲目地服用則反而有害。
一個食療方能祛所有“濕”?
濕邪表現千差萬別,辯證施治是關鍵
池主任并不認為可以通過長期吃薏米和赤小豆就能祛濕。理由是濕的種類和表現多種多樣,這個方可能只對其中某一種有效,而不是對所有“濕”都起作用。
她具體解釋說,中醫(yī)所謂的“濕”,即通常所說濕邪,不但有外濕和內濕的區(qū)分,而且在不同的身體狀態(tài)下、不同的體質里,濕邪兼夾其他邪氣的配對也不同,其臨床表現更是千差萬別,如惡寒發(fā)熱、四肢困重,或面色萎黃、精神困倦、食欲不振、便溏泄瀉,或尿少浮腫,或婦女白帶量多等都是“濕”的癥狀。不同的病機,不同的癥狀,決定了不同的用藥。如清熱燥濕常見的藥物有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等,利水滲濕常見的藥物有豬苓、澤瀉、冬瓜皮、玉米須等。而薏米、赤小豆也僅僅是利水滲濕藥物其中的一員,其功效顯然不能覆蓋所有的“濕”。
特別提醒:老幼、孕婦不可長期食用
特別提醒,老人、孩子、孕婦這類特殊人群,就更不合適長期用薏米+赤小豆祛濕了。
因為在中藥學上,對于薏米,有“孕婦慎服”之說;對于赤小豆,有“赤小豆久食瘦人”之說。因此,對于孕婦、體質消瘦的老人、孩子,或者濕熱傷津證、脾虛寒濕證的人,采用這個配伍需要慎重。尤其是孩子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期,赤小豆可以散血利水,如果長期食用的話,會影響孩子的氣血,影響青少年正常的生長發(fā)育,所以不宜多吃。
(本文來源:廣東省中醫(yī)院微信訂閱號,微信號gdhtcm)
內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huán)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養(yǎng)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fā)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皮膚偏方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fā)方(38) 白發(fā)方(70) 黃褐斑方(45) |
腫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兒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婦科偏方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yī)生診斷及醫(y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