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2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心律失常是心臟搏動的起源或傳導(dǎo)異常所引起的心跳節(jié)律或頻率的改變,病人常表現(xiàn)有心慌、氣短、胸悶、頭暈頭痛、耳鳴、健忘、乏力等癥狀。下面我們看看中醫(yī)如何治療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六種表現(xiàn)
早搏。這種心律失常無害,通常不會引起癥狀,有時會讓人感到胸部陣跳或心跳略過。早搏可發(fā)生在任何人群之中,一般無需治療。壓力過大、運動過度、攝入過多的咖啡因或尼古丁也會造成早搏,此時需要告知醫(yī)生,并對生活方式做出調(diào)整。
心動過速。由于運動、興奮或發(fā)燒所造成的心動過速通常沒有大礙,也無需治療。但“發(fā)作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十分危險,甚至?xí)斐尚呐K驟停,需要引起警惕。心動過速更常見于兒童和年輕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心動過緩。成年人每分鐘心跳次數(shù)不到60次被稱為心動過緩,常見于年輕人和身體素質(zhì)非常好的人(如運動員),這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心臟病發(fā)作、甲狀腺功能不夠活躍或年老體衰也會造成心動過緩。在這些情況下,服用藥物或植入心臟起搏器是必要的。
房顫。心房顫動也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有專家認為,房顫本身并不會危及生命,但可使中風(fēng)的風(fēng)險增加5倍,因為它讓血液淤積和凝結(jié)在心房里。服用稀釋血液的藥物及射頻消融術(shù)是主要治療方法。
室顫。心室顫動是心律失常最致命的一種類型。由于心室處理了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大部分“重體力活”,室顫會導(dǎo)致血流幾近停止。室顫病人如果沒能在幾分鐘內(nèi)得到救治就會死亡,可見其危險性之高。室顫常發(fā)生在有潛在心臟病的人群之中,可通過植入除顫器(如果停止跳動,則電擊心臟)來治療。
房室傳導(dǎo)阻滯。是指來自于心房的電脈沖信號過弱或傳導(dǎo)不正確,無法傳到心室,造成心跳過慢,甚至有心臟驟停的風(fēng)險。其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藥物、射頻消融術(shù)及植入心臟起搏器等。
中醫(yī)如何治療心律失常
氣滯血瘀:
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痛如針刺,或見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jié)代。治宜理氣活血,化瘀通絡(luò),方選桃仁紅花煎或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延胡索、青皮、生地黃、當歸、桂枝、甘草;中成藥有血府逐瘀膠囊等。
氣陰兩虛:
心悸不安,氣短乏力,動則加劇,胸悶,口干耳鳴,失眠多夢,自汗盜汗。舌淡或淡紅,苔少,脈細。治宜益氣養(yǎng)血,活血安神,方選天王補心丹:人參、玄參、丹參、茯苓、五味子、遠志、當歸、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生地、朱砂;中成藥有天王補心丸、參松養(yǎng)心膠囊、穩(wěn)心顆粒等。
心脾兩虛:
心悸氣短,面色不華,倦怠乏力,眩暈健忘,睡眠不安,思慮勞心則甚。唇舌色淡,脈細弱。治宜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方選歸脾湯:當歸、龍眼肉、人參、黃芪、白術(shù)、炙甘草、酸棗仁、茯神、遠志、木香;中成藥有歸脾丸、養(yǎng)血安神丸、柏子養(yǎng)心丸等。
水飲凌心:
心悸眩暈,喘促難臥,胸悶脘痞,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惡心吐涎。舌淡,苔白滑,脈弦滑。治宜振奮心陽,化氣行水,方選苓桂術(shù)甘湯加味:桂枝、茯苓、炙甘草、白術(shù)、陳皮、附子、黃芪、葶藶子、紅花、生姜;成藥有芪藶強心膠囊等。
陰虛火旺:
心悸不寧,煩燥少寐,頭暈?zāi)垦,口燥咽干,或口舌糜爛,五心煩熱,盜汗,腰酸稀軟。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方選朱砂安神丸合知柏地黃丸化裁:朱砂、黃連、生地黃、當歸、炙甘草、知母、黃柏、熟地、山藥、山萸肉、牡丹皮;中成藥有朱砂安神丸、知柏地黃丸等。
心虛膽怯:
心悸,善驚易恐慌,坐臥不安,少寐多夢易醒,煩躁。舌苔薄白,脈動數(shù)或虛弦。治宜鎮(zhèn)驚定志安神,方選安神定志丸加味:龍齒、茯苓、茯神、黨參、遠志、石菖蒲、琥珀、磁石、五味子;成藥有安神定志丸等。
痰火擾心:
心悸時發(fā)時止,受驚易作,胸悶郁熱,煩躁不安,痰多泛惡,失眠多夢,口干苦,便秘,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治宜清熱化痰,寧心安神,方選黃連溫膽湯加味:黃連、半夏、陳皮、生姜、竹茹、枳實、甘草、全瓜蔞、苦參、黃芩、龍骨、牡蠣;中成藥有礞石滾痰丸、牛黃清心丸等。
心陽不振:
心悸不安,動則益甚,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形寒肢冷,畏寒喜暖,自汗。舌淡白,脈沉細而數(shù)或虛弱。治宜溫補心陽,安神定悸,可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味:桂枝、炙甘草、龍骨、牡蠣、人參、附子、紅花;中成藥有參附注射液、心力丸、參桂膠囊等。
內(nèi)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huán)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jīng)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養(yǎng)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fā)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皮膚偏方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fā)方(38) 白發(fā)方(70) 黃褐斑方(45) |
腫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兒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jīng)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婦科偏方 |
月經(jīng)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chǎn)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關(guān)于我們 | 打賞支持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免責(zé)聲明 | 友情鏈接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yī)生診斷及醫(yī)療為準。 ┊ 如有轉(zhuǎn)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quán)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