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雖已入秋,但在我國南方,“秋老虎”仍大顯威風,氣溫居高不下,存放的食物易變質(zhì),也易被細菌污染。如果不慎吃進被細菌污染的瓜果、變質(zhì)的飯菜等,很容易引起急性腹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拉肚子。
根據(jù)污染細菌的不同,臨床上認為急性腹瀉的誘因大致分為急性腸炎、食物中毒和細菌性痢疾三種。
急性腸炎往往起病較急,開始腹部不適,繼而上腹或臍周疼痛且持續(xù)性或陣發(fā)性加劇,同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嚴重者可有尿少、皮膚干燥甚至血壓下降等現(xiàn)象。食用某些食物后,在短時間內(nèi)同時發(fā)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時,則稱為食物中毒。如果大便呈膿血樣、粘稠、量少,并有里急后重癥狀(即想拉大便又拉不出來),則常常是細菌性痢疾。
很多時候,人們都喜歡用一些止泄藥來治療腹瀉。但實際上,在急性腸炎、食物中毒和細菌性痢疾的治療過程中,止瀉藥應當緩行。因為使用止瀉藥后雖然可以減少大便次數(shù),但是體內(nèi)的細菌和毒素的排出也會隨之減少,這樣反而對身體不利。
一般來說,急性腹瀉在治療上應該首先選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另外,近年來新開發(fā)的一些微生物制劑對急性腹瀉的療效也非常不錯。常用的有效藥物如表所示。
在急性腹瀉時,可從表列藥物中選用一種或兩種(癥狀較重者)來進行治療。癥狀較輕的急性腸炎,只需用藥4~5天;如果癥狀較重,或大便細菌培養(yǎng)為陽性,則需要服藥7天,癥狀方可好轉(zhuǎn)或痊愈。但癥狀好轉(zhuǎn)后需再服藥3天,不能一見好轉(zhuǎn)就停藥。如果在急性期不有效控制,則很容易轉(zhuǎn)變成慢性腸炎或慢性菌痢,導致遷延不愈或復發(fā)。
如果病人的大便次數(shù)太多,每天達到10次以上,可臨時使用止瀉劑1~2次。目前常用的的止瀉劑有復方苯乙哌啶、易蒙停等,選擇其中一種藥物,每次服1片即可。服藥后腸蠕動會減弱,排便次數(shù)也隨之減少,個別病人有腹脹、發(fā)熱等不適反應,應注意對癥治療。
如果有失水癥狀,可加用口服補液鹽(藥店有售,主要成分是葡萄糖、氯化鈉、氯化鉀、碳酸氫鈉或枸櫞酸鹽等),每包溶于500毫升涼開水或溫開水中分次服用,代替靜脈輸液。如果患者嘔吐、腹瀉頻繁,或精神較差,則應及時送醫(yī)院輸液。此外,患病期間宜進清淡飲食,多喝清淡的湯,魚、肉等葷菜宜少食。
此外,有些人在受涼、疲勞、進食過多后也會引起腹瀉,但并沒有細菌感染,這是由于消化不良所致。一般來說,這些情況引起的腹瀉癥狀大都比較輕,只需服用黃連素2~3天即可控制,有的只要注意休息、保暖、減少進食后,癥狀就會自行緩解。